2023全人醫療靈性照護國際研討會紀要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1-29

適逢中山醫學大學63周年校慶之際,本校暨附設醫院與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醫學院於2023129日於誠愛樓共同主辦「2023全人醫療靈性照護國際研討會(202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aiwan Holistic Spiritual Healthcare)」,以靈性照護融入全人醫療做為大會主題。大會由台灣安寧緩和照護先驅馬偕紀念醫院賴允亮教授與本校楊仁宏講座教授兼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執行長共同發起,強調醫學教育的核心價值為「以人為本」,讓學習者學習感受病人遭受痛苦的敏感度,更進一步減輕、緩和或拔除病人的痛苦。本次大會精心安排邀請國內外傑出優秀的學者與講者,期待提升本校及台灣靈性照護融入醫學教育,精進全人醫療照護的品質。

會議開場,由黃建寧校長首先致歡迎詞,期許本次會議透過醫學教育、醫學人文、安寧照護、歷史哲學、宗教界、各醫療職類專家學者及學生的踴躍參與,彼此激盪智慧的火花,讓台灣的醫療照護品質不斷地提升,為台灣社會民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邁向更理想的全人醫療。接者,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視訊致詞,祝禱本次會議能促使臨床宗教師等靈性照顧專業人員進一步發展,納入全人醫療體制讓更多人能夠善生善終,臨床宗教師可以受到衛生福利部與醫界更多的支持。

大會開場首先由國際知名的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專家、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Christina Puchalski教授,回顧全人醫療照護模式的發展,從20世紀初的Biomedical model1972Saunders Biopsychosocial-Spiritual (Total Pain)”、1977Engel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Care”、2014WHO WHO Palliative Care Resolution”,全人醫療(Whole Person Care, Holistic Care)包含身體、心理、社會與靈性的照護更為完備,並特別指出靈性關懷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人權(Spiritual Care is a Human Right):對兒童和成人2014Puchalski教授領導的國際專家對於靈性做出共識定義 “Spirituality is a dynamic and intrinsic aspect of humanity through which persons seek ultimate meaning, purpose, and transcendence, and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to self, family, others, community, society, nature, and the significant or sacred. Spirituality is expressed through beliefs, values,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Puchalski指出醫師在靈性照護的訓練不足被認為是缺乏向病人提供精神照護的主要障礙,並分享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GWish)「全球健康照護創新模式」,著名的FICA Model就是其發展的靈性需求問診模式,強調實踐靈性照護有效地模式Generalist-Specialist Model2018年開始倡議ISPEC 教學訓練模式,做為培育醫師/宗教師在靈性照護跨領域的師培課程,並依尊重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等原則強調靈性照護實踐需由臨床醫療人員/宗教師共同完成。

緊接者由西太平洋醫學教育協會(WPAME)主席、馬來西亞Cyberjaya大學Yong Rafidah Abdul Rahman教授從全人照護與靈性融入醫學教育為題,分享整合的時機、內容、場合、以及方法。她認為可以從教師承諾、優質課程設計、成果導向教育(例如將靈性視為方案學習成果)等面向入手,而有效的靈性教學與學習成果可以透過三項原則(包括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班課)與四個要點(包括回饋、活動、個體化、關聯性)具以實踐,並以多元評量(例如學習成效評量、形成與總結評量、自我評量等),並配合適當教學與評量的師培發展、與醫學教育品質的保證機制,以增進全人照護的良好品質。

接著衛福部醫事司劉玉菁副司長針對當今人口老化現況與變動趨勢,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達470萬人/20.1%總人口數),家庭及醫療照顧體系將面臨人力不足的窘境,因此提到「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模式以及「建構跨機構整合模式」如何在未來的敏捷韌性醫療體系扮演重要角色,促進提升醫療體系效率及應變量能,進而帶動健康照護價值創新締造及生態關係伙伴之蓬勃茁壯。

下午時段前半場安排儒家、佛教及基督教的生死與靈性關懷論點,由台大黃俊傑特聘講座、慈濟靜思精舍德悅師父、馬偕紀念醫院吳雅莉牧師等三人主講,分享人在有限的生理生命中,開創無限的生命意義。黃俊傑教授論述儒家生死觀及其價值理念、道德生命的優先性、創造生命的文化意義,而佛教生死觀及其價值理念: 生命無常、生老病死、死亡必然性的因緣觀、到生命的提昇與永續。德悅師父指出善用宗教及非宗教力量,「覺知之心」以病患為師』協助病患成長同時,達到滿足其靈性需求目的,是宗教情懷、是靈性照顧的準則,如何善用生命,活在當下,體悟無常因緣觀,實踐「生死皆自在」的生命價值。吳雅莉牧師指出「醫者就是療癒之所,因著祂(上帝)的柔和謙卑,祂可以靠近憂傷的人…不以我是尊貴的神的姿態、而是傾聽、同理、接納、同在,讓人安心」,雅莉牧師認為「靈性教育為建造體驗並滋養靈性的療癒群體,使醫者靈性健康,以至於能成為一個療癒的環境,帶來平安」,醫者的完整性與外在的醫療環境都是促進病人療癒的必要因素。特別引用黃俊傑教授所說「通過儒佛生命智慧,提昇醫師的『覺知之心』(mindfulness),體知『覺知之心』的基礎在於『愛』」。『愛』(LOVE)正是人類、不同宗教間共同的核心價值與意義。

下午壓軸時段則聚焦於全人醫療與靈性照護的寶貴臨床經驗分享,邀請到台灣安寧醫療照護的四位專家演講,包括:

1.台大醫院蔡兆勳教授以「緩和醫療病人的靈性照護:學習與教學」為例,說明安寧主治醫師在照護一位21歲罹患惡性周邊神精髓鞘瘤重症病患,臨終前,藉由建立信任關係、談擔心、錄影道別、生命回顧/自我肯定、互相感謝的過程,成功幫助病人解決靈性困擾(例如不捨、死亡恐懼…)。此一案例呼應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靈性健康研究所(GWish)主張靈性照護實踐的第一大支柱:幫助靈性照護專家創造(臨床)工作空間;

2.馬偕醫院方俊凱教授分享兩項計畫研究成果,揭示全人醫療照顧模式包含跨團隊照顧、個管師追蹤、及靈性照護等三面向,指出照顧模式具有(臨床)科別差異性,「建構病人靈性需求評估量表」研究顯示靈性需求的兩大構面:靈性覺知(spiritual awareness)與靈性動力(spiritual dynamics),有利於靈性照護評量工具的發展與未來應用,此與GWish主張靈性照護實踐的第二大支柱不謀而合!

3.附醫全人照護教育中心黃馨葆主任分享其臨床安寧照護經驗,醫療人員如何促進台灣人的平安與圓滿,藉由傳達死亡概念是:回到神的懷抱、生命自然的歷程,是一個轉化的歷程,提供醫療人員在臨床實踐靈性照護時的正見與正知。

4.花蓮慈濟醫院王英偉教授分享「台灣緩和安寧靈性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認為靈性照護與每個人都有相關(醫療人員、靈性關懷      師、照顧者) 1995年起由政府主導推動安寧緩和照護,呼籲落實「關懷社區/城市」。近20年來,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台灣安寧基金會、蓮花基金會、大悲學苑等宗教團體分別發展、辦理安寧靈性醫師、關懷人員的教育訓練課程,以培育安寧專業醫師與靈性關懷師,共同致力於推展台灣靈性教育!

 感謝所有的講者、主持人、本校暨附設醫院、馬偕醫院團隊的努力付出,讓大會得以順利圓滿,期盼本次會議所有參與者醫師、護理師、心理師、醫檢師、藥師…醫學生等醫療同道,都能夠學習全方位的關注病人「生理、心理、靈性及社會」層面,台灣安寧緩和的靈性照護精神能夠從安寧病房走向更多臨床醫療、照護單位部門,進而走入社區,為靈性照護與醫學教育做更完美的融合,逐步實踐落實「全人醫療」的理想,共同守護全民的健康福祉。